今天给各位分享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一、 大众传播对政治权力、政治行为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1、揭露腐败,推动民主 出于对客观公正新闻传统的坚持,也为了扩大发行量或收视、收听率,传媒一般都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客观主义传统,独立地、自觉地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监督政府,对政策及官员提出批评,搜寻政府管理不善、腐败无能等方面的现象加以揭露,代表民众对权力实施舆论监督。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各个时期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传播在权力监督方面的潜能逐渐释放出来,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开始视大众传播为权力监督的主要手段,称为除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第四权力”。西方传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闻总以负面报道为卖点,批评政府的揭丑新闻是传媒的永恒主题。西方传媒监督政府的例子很多,从早期的英国议会政治初始,英国记者冒险到议会旁听,揭露议会的腐败,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曝光克林顿的“粉色丑闻”,新闻媒体在促进政治透明、政府廉洁,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和促进民主化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大众传播的监督则集中在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批评与揭露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充分、公开的报道,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腐败和滥用权力所面临的道德压力和政治风险,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和消除腐败行为,推动政治过程的透明化。我国传媒监督政府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传媒深入和跟踪报道山西小煤窑事故,对涉及政治庇护和地方保护的腐败行为进行大胆揭露和报道。 2、制约政治行为,传递、改造政治文化 谈到大众传播对制约政治行为的影响,不得不讨论大众传播为公众的政治学习提供的便利,正是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独特的传播效果,形成了人们最初的政治行为。大众传播在传承政治文化、习得政治知识、塑造政治人格、建构政治价值、维持政治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延伸到对政治行为的制约,大众传播参与报道某个政治事件,必然借助舆论对事件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产生深刻影响,西方传媒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某个或者某些党派的声音,直接干预政治。传媒通过影响总统选举、政府决策、国家关系,寻找轰动效果的政治报道选题,在编辑技巧、报道角度和形象设计上进行包装,以无孔不入的力量将政治事件传媒化,从而赋予了政治以传媒的基本形态。 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宣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进行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的有效性会增加政治文化在社会中的强度,大众传播的持续作用会使政治文化保持其连贯性,使大众传播的各种媒介在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塑造和政治信念的形成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同一内容和目标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大众传播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一是是政治事件引人注目;二是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既可以使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更新和发展,也可以使一种新的政治文化上升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 二、大众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论述大众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应首先了解大众传播有关经济方面的功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曾概括大众传播的商业功能,他认为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集市,而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市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家之间的供求能够达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 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如报纸、音像制品、通讯社提供的经济信息等,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可以作为经济单位出现,而其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大众传播的经济发展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逐渐有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最主要的功能之势。 现从两个方面论述大众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广告商们意识到了它们的媒介价值,美国花在报纸上的广告费占广告总额的55%。另外,广告商们还购买广播、电视时间段、时间点,这些努力,是消费者们对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和了解程度。 大众传播让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广告宣传成为可能,而不再仅仅限于推销员的解说示范、亲戚和友人或家庭成员的介绍、自身的亲眼目睹等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媒介中的广告或其它内容,获得各种商品、服务的价格与质量,商品的造型与外观、实用性等的信息,以此作为判断材料,然后通过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后作出消费决策。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机制是市场竞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上产品丰富多样,等待着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借助于大众传媒,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以将其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项目异于、优于其它企业同类产品与服务项目的特点宣传给消费者,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无疑,大众传播的广告服务,使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可能,也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为其注入活力。 报刊是最早通过广告收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其效益的,广播、电视等也紧随其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通讯社、报业集团、传媒集团等应运而生,它们通过出卖各种经济信息,整合报业、传媒业,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经济领域,在活跃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积极而举足轻重的作用。《泰晤士报》、路透社等积极服务于世界金融业,为经济领域提供各种金融信息,增强了人们投资和经营的信心。20世纪末开始,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已成为跨国集团的重要成员,如默多克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传媒集团不仅在业务上,而且在范围上也超过一国的范围,在全球的市场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的报刊,多数设有经济专栏,广播和电视设有经济频道,它们广泛报道经济领域的各种新闻、信息,并适时作出评论,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为人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大大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保证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为良好、健康有序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传媒对于商业生活内的丑闻和腐败也进行了及时的报道,避免了一些害群之马破坏经济生活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护航员。 (二)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同样的适用于网络。但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又有其独特的方面。当今社会进入网络社会,计算机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从网上购物到网上炒股,都可以在计算机前完成。 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深化上。它使得人们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有用的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他可以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从生产者的角度说,生产者可以为自己的企业设立网站,将产品的各种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在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 网络传播也有助于政府经济服务职能的行使,通过网络传播,政府能够及时地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要和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有利于政府按照公民的要求为公民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网络传播也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政府的运作成本。 网络传播在某些程度上整合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而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是空前的。据统计,有77%的美国网民说他们在网上购物。一项对12个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发现,网上购物的网民从2000年的36%上升到占有所有网民人数的三分之二。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在广告宣传上的能量也是空前的,由于广告制作费用低廉,宣传力度巨大,网络传播在刺激商品消费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世界的商业化不断地在扩大是毫无疑问的。 目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纷纷融入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出网络服务,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必将使大众传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鸿信文章网 三、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传播大众文化,延续学校教育 大众传播具有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播可以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使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文化遗产。大众传播所传播的是大众文化,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大众传播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少数上层人士所拥有的局面,有它积极的一面。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参与文化遗产的传递,成为当代社会中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传播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中,知识性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媒介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学习文化的替代途径。世界各地广播、电视学校的实践与经验,向人们显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在普及教育尤其是进行远距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在延续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匮乏,正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为发展中国家摆脱教育落后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条件。 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典型事例是英国“空中大学”;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和电视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除直接参与兴办社会教育事业外,我国电子传播媒介还播放教授各种专业课或传播一般知识的节目,报刊杂志中教授知识的栏目也很多。 大众传播的各种教育活动也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报刊、广播、电视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构成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意识基础。 (二)丰富娱乐生活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而大众传播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娱乐的需求得到满足。大众传播在满足娱乐的同时,也表现其明显的负功能,它会增加人们的被动性,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情绪,从而转移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限制人们的社会性行动。 大众传播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借助各种娱乐节目,使社会得到休养生息,使人们紧张的精神得到调节。随着报业的发展和廉价报纸的出现、发展,报纸中逐渐出现了娱乐板块,刊登演艺界等领域的新闻,报纸上也出现了小说连载、漫画、数学游戏等许多方面的娱乐信息,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而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中都有分量极大的娱乐板块和栏目,互动性的娱乐节目、音乐时段、聊天类栏目、文艺晚会的直播等已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人们紧张工作之后一种放松身心的极好的方式。 大众传播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娱乐方式。以观赏体育比赛和电影为例。广播和电视诞生之前,人们观看体育比赛的机会并不多,除了到现场外人们别无他法,而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电视的诞生则使人们不必再花费大量的金钱前往电影院看电影,为人们更多地涉猎电影作品,提高电影艺术修养创造了条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推动文学传播,变革文学形式 大众传播的出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起了真正的变化,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众信息连续不断地向广大信息接收者流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通过把关作用把筛选出的信息无限地撒播给人们。人们接收到的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相应的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媒介作为载体,它在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状况和特点对文学的影响具有根本性意义。近代报刊的产生,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和大规模的传播。以我国为例,近代报刊的崛起,孕育了新文学,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演变,近代报刊媒介在中国的产生,使中国文学开始进入新的阶段——现代文学时代,从而使更多的普通民众可以接近文学,了解文学,推动了文学传播。 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文学发生了重大变革。电子媒介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收由文本的阅读转变为视听消遣。现代电子媒介对传统阅读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极大挑战,文学成为一种构件,成为影视剧的脚本和影视形象的文字注释,极大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一种超文本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变革了传统的单一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变革传统文学的某些程序和章法。网络文学作品可以保存、翻阅,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阅读,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经济花费较低,还可以将细读的部分下载。 四、大众传播对受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受众的消费决策、引导社会流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影响社会舆论等方面,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播对受众消费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生活部分已有论述。大众传播通过广告等形式,提供有关各种商品、服务的信息,是消费者决策的必要条件,广告是常常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进而对消费行为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如新闻性内容与娱乐性内容,也会包括与产品、服务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同样可能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及由此引出的消费行为。当然大众传播对受众消费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诱使某些人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不适合自己经济条件的错误决策。 从物质生活的较浅层的领域到精神生活的较深层的领域,社会流行以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展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众传播对于社会流行形成过程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传播能够提供流行的信息基础,促进流行的产生与形成。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作为最新信息提供着的地位,使之对于世界各地的新信息,都迅速予以注意,选择报道,而社会公众也因媒介的这一特殊社会地位而主动从媒介信息源中寻求关于流行的最新信息。大众传播在提供流行信息的同时,还能加速流行的普及,扩大流行的规模,并影响流行的期限、周期,加速社会流行的新陈代谢变迁。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和议题设置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同时也能够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以使之广为传扬,成为公众的议论中心,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舆论。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使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给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之所以要了解大众传播的这些影响,是为了更加重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采取更多措施,推动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促使其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塑造更加完善的社会文明服务。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远不止以上论述,在研究时应结合大众传播的各种功能,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深入思考。鸿信文案 由济南长风文化传媒运营维护,五年写作文章服务经验,实行一对一定制服务,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最优文章代写创作服务,免费修改直至满意!保证所有作品均为原创精品,保证在约定时间交稿,并迅速响应客户修改要求,绝不拖延时间!绝不向任何个人或组织泄露客户隐私,我们的产品将完全成为您的作品!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撰稿人队伍,长期致力于政、商、学、新闻等各类文章代写研究,撰稿人包括大学教授、学校教师、机关秘书、记者编辑、专业作家等,能为您提供专业、原创、快速、全面、多向度的专业文章代写服务。 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享受其中的同时又深受其扰 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除了损耗时间 甚至会给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都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比如手机成瘾、精力分散、效率低下等 这一普遍现象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症候群 今天的健康传播 我们就来聊聊错失焦虑与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 本期目录 一、社交媒体使用的概念 二、错失焦虑的定义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 四、影响社交媒体使用与措施焦虑之间关系的因素 一、社交媒体使用的概念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用户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的在线平台,搭载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国内常用的有微信、微博及QQ等。 社交媒体使用则是基于社交媒体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从使用频率、使用时间、使用强度及使用成瘾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测量, 均能衡量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 二、错失焦虑的定义 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又译为错失恐惧,社交控,聚会控或者信息强迫症。是指对于错失某些可能的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产生的一种以焦虑为主,并伴有恐惧、失落、担忧、沮丧等消极感受的弥散性复合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不仅包括错失前的担心和恐惧,也包括错失后的不安和失落;不仅恐惧于遗漏重要的信息,也恐惧于错过重要的社会活动和体验;不仅担心错过他人的新奇体验或重要事件,也害怕错过自己希望获得的积极体验。强烈期待了解他人经历、频繁参与社交活动、持续关注外界信息动态等都是其典型表现。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 关于社交媒体使用和错失焦虑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呈正相关。第二种观点认为两者线性相关较弱,可能呈现U形关系。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呈正相关 根据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强化用户的某些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该观点强调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增加个体的错失焦虑水平。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大量信息增加了个体对错失活动的可知性。个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知晓了大量未参与的事情或活动,因而会体验到紧张、不安以及被排斥的感觉,这种相对剥夺感导致了错失焦虑的出现。 不仅如此,由于社交网站上呈现的信息极具炫耀性和夸张性,浏览此类信息还增加了个体上行社会比较的可能,使其认为他人的经历比自己的更精彩,也会导致错失焦虑的出现 。 此外,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线上交流、娱乐消遣和无目的的闲逛行为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会挤占个体用于线下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的机会与时间,使个体错过更多有意义的经历。而虚拟的社交平台上所展示的信息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少部分,无法替代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个体在线上时间的消耗中会更加担心是否错过了现实情境中的某些重要的活动或信息,也会增加错失焦虑感。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线性相关较弱,可能呈现U形关系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线性相关较弱,可能呈现 U 形关系。根据数字恰到好处假说(Digital goldilocks hypothesis),在数字媒体极其普遍的时代,社交媒体使用已变成一种潮流,只有顺应潮流,适度参与和使用才会对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产生助力作用。 反之,无论是过度使用还是排斥使用均会对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产生不良影响。社交媒体使用过多的用户可能会增加自身的完型倾向,这推动个体持续关注和跟进当下的新颖信息或事件动态,使个体更加害怕错过遗漏一些重要或精彩的事件。社交媒体使用过少的用户由于难以及时获得外界的有效信息以及他人的活动状态,增加了错过的风险,因此也会令人心生疑虑和担心。 只有适度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才能将线上和线下活动合理安排,理性地看待和关注外界的动态,减少错失焦虑的出现。目前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U形关系尚未有直接的证据支持,但确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四、影响社交媒体使用与措施焦虑之间关系的因素 (一)性别 首先, 男性和女性对媒体使用的偏好程度不同。男生偏好于游戏类应用,而女生则对社交类应用情有独钟。从暴露理论的视角来看由于女性的社交媒体使用水平更高,其更有可能了解到他人经历但自己未曾体验过的活动,会对错过的经历和信息产生更多的担心和恐惧。 此外,元分析发现男生比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面对社交媒体上他人呈现的炫耀性信息和精彩体验,男生可能更加从容和乐观,错失焦虑水平更低,而女生则更有可能表现出担忧和不安,错失焦虑水平较高。 (二)年龄 首先,就社交媒体的可访问性而言,青少年社交媒体的注册及使用频率和时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和监管,而成年人则不受此类情况的限制,更有条件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大量的信息,并产生持续关注、害怕错过的心理反应。 此外,就社会交往的范围而言,成年人往往比青少年更加广泛,并且成年人朋友圈里的人往往异质性比较高(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条件), 而青少年朋友圈里的人往往同质性比较高(相似的学习环境),这使得成年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浏览到他人发布的信息更多,也更有可能发现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经历,因而会产生更多的担忧和不安,生怕遗漏他人有意义的信息。 (三)社交媒体类型 社交媒体类型也可能会对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产生影响。媒体丰富性理论认为,不同媒体信息呈现的丰富性存在差异,使用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别。以图像为中心的社交平台可能比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交平台反映的信息更加多彩、直观和形象,更能激发上行社会比较,因而个体使用此类社交媒体引发的错失焦虑感可能更高。 英国的一项权威报告显示, 不同社交媒体对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四)社交媒体使用的测量指标 社交媒体使用的测量指标也可能会对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产生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交媒体使用衡量的标准并不相同。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是社交媒体日常使用习惯的一种反映。 (五)错失焦虑的测量工具 错失焦虑测量工具也可能会对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产生影响。目前测量错失焦虑的量表有许多种,题项和问卷结构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可能会导致有所差别的测量结果。 在2021年一项研究二者关系的元分析中 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高相关 说明两者关系颇为密切 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 (文献见资料来源[1]) 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因为担心错过或失去什么 而持续处于焦虑的状态中 不断刷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是其表现之一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或正在感受着这种焦虑与恐惧 对这个话题又有着怎样的个人看法呢 可以留言告诉灯塔哟~ 资料来源: [1]张亚利,李森,俞国良.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学报,2021,53(03):273-290. [2]柴唤友,牛更枫,褚晓伟,魏祺,宋玉红,孙晓军.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3):527-537.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鸿信原创文章: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583.html发布于: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