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导语】《陈情表》是高二语文课本中必修的经典篇目,©无忧考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原文 篇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译文 篇二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像我这样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3.虚词 篇三 1、以 连词,表因果:因为 臣以险衅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无以”,无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来 谨拜表以闻 动词,用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表凭借:凭,按 猥以微贱 2、见:“我” 慈父见背 3、所:……的事,……的情况 实所共鉴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有所希冀 4、既……终……:又……又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5、且:连词,况且 且臣少仕伪朝 4.文言句式 篇四 (一)判断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二)宾语前置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定语后置句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 急于星火 (五)省略句 未尝废离(祖母) 则告诉(陛下)不许 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 (六)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5.古今异义 篇五 (1)六月:生孩六月(古义:六个月。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科举考试中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1课时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书 十一、课后总结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1、练习册题 2、背诵课文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3课时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陈情表》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二课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魏晋: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一作:悯 茕茕孑立 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 www.gaokaobaba.com 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 一作:祖母刘)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2.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3.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4.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5.凶: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6.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 7.行年:经历的年岁。 8.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9.悯:怜悯。苏教版作“愍”。 10.躬亲:亲自。 11.至于:直到。 12.于:介词,引出对象。 13.成立:成人自立。 14.终:又。 15.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16.门:家门。 17.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18.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19.期:满一周年。 20.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功”意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21.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22.应门:照应门户。 23.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24.茕茕:孤单的样子。 25.孑:孤单。孑立:苏教版作“独立”。 26.吊:安慰。 27.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 28.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29.废:废止,停止服侍。 30.离:离开。 31.逮:及,到。 32.奉:承奉。 33.圣朝:指晋朝。 34.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35.察:考察和推举。 36.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37.举:推举。 38.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39.辞:辞谢。 40.赴:接受。 41.命:任命。 42.拜:授予官职。 43.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44.寻:不久。 45.除:拜官受职。 46.洗XX:即太子XX马(xiǎn),太子的侍从官。 47.猥:自谦之词,犹“鄙”。 48.微贱:卑微低贱。 49.当:担任。 50.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东宫,这里是借代。 51.陨首:头落地,指杀身。陨,落。 52.切峻:急切而严厉。 53.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脱。慢:怠慢,轻慢。 54.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紧迫。 55.笃:病重,沉重。 56.日:一天比一天。 57.苟:姑且。 58.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 59.实为:总结上文。 60.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 61.伏惟:俯状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62.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63.蒙:受。 64.矜育:怜惜养育。 65.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 66.历职:连续任职。 67.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官署,衙门。 68.图:希图。 69.宦达:官职显达。宦,做官;达,显贵。 70.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71.拔擢(zhuó):提拔。 72.宠命:恩命。 73.优渥(wò):优厚。 74.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75.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6.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77.危浅:活不长,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浅:指不长。 78.更(gēng)相:交互。 79.是以:因此。 80.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81.废远:废止远离。 82.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83.终养:养老至终。 84.辛苦:辛酸悲苦,这里指辛酸苦楚的处境(古今异义) 85.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86.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87.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88.鉴:审察,识别。 89.矜悯:怜恤。 90.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 91.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92.保:安;卒:终。 93.结草:指报恩。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94.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95.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96.拜表:拜上表章。 97.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XX,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一词多义 (1)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2)以: 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3)见: 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工作计划守则制度格言记叙文的辞职报告语录工作调查报告征文的写景活动方案:思想汇报周记意见书自我批评了柳永简历述职总结祝福语。 工作打算鄂教版试卷;留言造句协议注意事项,述廉开学祝福语细则的誓词辞职信说课写作指导对照;自我评价对照剖析材料工作防控誓词词语征文:文明仿写节日演讲稿,职称语法主要。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高二年级陈情表课文原文及译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2079.html发布于:2025-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