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2、美丽的歧视范文
®无忧考网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作文网频道。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聪明也是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能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我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女友在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大伟和那位埃菲尔铁塔下留影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宝贵美丽的。 美丽的歧视篇1 关键词:隐喻 概念隐喻 英汉语言 性别歧视 一、引言 对“性别歧视”,《美国传统辞典》给出的解释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1]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着社会的文化和观念。“语言性别歧视”,顾名思义,是“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具体来说,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和会话等语言差异。英汉语言虽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但在性别歧视中却表现出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以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出发,探讨概念隐喻是如何在英汉语言中体现性别歧视的,以期帮助人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相似的性别歧视隐喻式。 二、英汉语言相同的性别歧视概念隐喻 “隐喻概念”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及的,是莱考夫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另一种事情或经验。”[2]概念隐喻就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总结和概括,如“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就是从爱情和旅程的特点中概括出来的。而从这个概念隐喻又可以生成许多隐喻表达式,如“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英汉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但在语言性别歧视方面却有着相似的概念隐喻。从这些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女性语言性别歧视的踪迹。 (一)概念隐喻:Woman is a part of man.(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女性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被视作男性的附庸。在西方,《圣经》的开篇写道: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性――亚当,他被赋予命名各种生物的权利;而第一个女性――夏娃,却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在中国,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无不表明了女性从属于男性,是男性一部分。 首先,从对男女性的称谓上看,英语中,最典型的莫过于“Mr.,Mrs.”和“Miss”了。“Mr.”是对男士的称呼,此称谓语并不带有任何婚姻情况标记,已婚或未婚的男性都可被称为“Mr.”。但对女性却是区别对待:“Miss”指的是未婚女性;“Mrs.”指的是已婚女性,且用“Mrs.”时,女性必须用丈夫的姓,这标志着她是属于某个男性的。在汉语中,由于自古以来女性地位低下,旧时女性往往有姓无名或无名无姓。婚后,女性以夫姓加妻妾身份称呼,如“王氏”“二丫头”“祥林嫂”“贾夫人”“孙姨娘”等;而男性对女性的称呼也比较低贱,如“内人”“拙荆”“贱内”等。 其次,从表示职业的名词上看:1.一般没有特殊标记的都是称呼男性的,如英语中的“president(总统)、doctor(医生)、professor(教授)、lawyer(律师)、judge(法官)”等;汉语中的“医生、法官、总统、局长、主席、航天员”等。而称呼女性,必须在这些词上加上形态标记,如英语中的“female pilot、madam chairman、lady professor、woman doctor”;汉语中的“女医生、女局长、女总理、女代表、女航天员”等。2.英语中大多数描述女性职业的词都是在描述男性词的基础上加后缀-ess派生出来的,如“heir-heiress,host-hostess,actor-actress、waiter-waitress、count-countess、prince-princess”等。3.英语中含“man”的合成词,如“policeman、salesman、businessman、fireman、statesman、postman”等,这些名词泛指时涵盖了男性和女性,女性是包含在男性中的。 另外,在两性词汇的语序上,英汉语言都遵循了男先女后的次序。如英语中的“he and she、king and queen、man and woman”等;汉语中的“父母、公婆、儿女、夫妇”等。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概念的例子有: (1)Mr. And Mrs. Black will come back next week.(布莱克先生和夫人将于下周回来。) (2)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来平等。) (3)You are as good as man and wife, so far prejudice and friendship go.(从你们彼此的偏袒和感情上来看,你们两个人可以说是一对好夫妻。) (4)The salesman showed her nearly all the hats in the shop.(这位售货员几乎把店里的帽子都拿给她看了。) (5)这舍亲姓鲍,是我的贱内的姑爷。 (6)娘们儿有几个想着她们的当家的给拉了去没下落,她们就哭了起来。 (7)他们拿了一些吃的给她。 (二)概念隐喻:Woman is an animal.(女性是动物) 英汉语言中以动物来喻指男女的表达很多,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含义。英汉语言中用动物喻指女性,多有“女性弱小、顺从、凶悍”等涵义,常用来贬低和丑化女性。常见的有以下几类:一是喻指女性娇小、柔弱、温顺的,如“lamb(羔羊)、chick(小鸡)、dove(小鸽子)、bird(小鸟)”等;二是喻指女性凶悍、恶毒、说人闲话的,如“shrew(地鼠)、hen(母鸡)、cat(猫)、vixen(雌狐)、bitch(母狗)、母老虎、母夜叉、河东狮”等;三是喻指女性外表漂亮但轻浮的,如“fox(狐狸)、butterfly(蝴蝶)、snake(蛇)、gull(鸥)、bunny(小兔子)、狐狸精、美女蛇”等。下表具体说明: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是动物”概念的例子: (8)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 (三个女人一只鹅,市场里面闹哄哄。) (9)What a cat she is!(她真是个长舌妇!) (10)Mary is a sexy kitten.(玛丽是个性感的女人。) (11)He found himself married to a vulgar shrew.(他发现自己跟一个俗不可耐的悍妇结了婚。) (12)王夫人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13)我曾经做过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母老虎,脸上擦着铅粉。 (14)她真是个可怜的小羔羊。 (15)一个女人抵得上五百只鸭子。 (三)概念隐喻:Woman is a flower.(女性是花) 英汉语言中用植物喻指女性时,往往以花卉居多。由于花卉颜色艳丽或气味芳香,将女性喻为花卉,侧重的是女性外表的美丽和漂亮,这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英汉中用花草喻指女性的词汇有许多,例如英语中用“bud of promise”和“rose bud”喻指“初入社会的少女”;用“lilies and roses”喻指“花容月貌的女性”;用“as fair as a rose”和“as fair as a lily”喻指“女性外表美丽”;用“shrinking violet”喻指“胆怯、羞涩的女子”;用“clinging vine”喻指“依附男性的女子”等。汉语中有“面若桃花”“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闭月羞花”“人面桃花”“艳若桃李”“兰质蕙心”“出水芙蓉”“空谷幽兰”“”等。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是花”概念的例子: (16)At the time she was only a bud of promise.(当时她只是个初入社交界的未婚少女。) (17)So, when people finally started focusing on lilies and roses in her comics, she was hesitant.(所以,当人们开始关注她漫画中的花容月貌的女性时,她犹豫了。) (18)She’s a shrinking violet.(她是个胆小的女子。) (19)She is a rose of loveliness.(她是个可爱的美人。) (20)I don't realize you are such a clinging vine.(我没有料到你是这样一个没有独立性的女人。) (21)晴雯被逐,就如同一盆菜抽出嫩箭的兰花,送到猪窝去一般。 (2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3)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另外,用花卉喻指女性也体现在英汉语言中的姓名文化上。如英语中常用“Lily(百合)、Daisy(雏菊)、Rose(玫瑰)、Iris(鸢尾花)、Violet(紫罗兰花)、Laura(月桂花)、Jasmine(茉莉花)”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常用的女名有“芙蓉、梅花、秋菊、蔷薇、萍、兰”等。人们以花卉为女性取名,只是希望女性长得像花一样美丽、漂亮。这些表达只侧重于女性的外表,但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不言而喻。 (四)概念隐喻:Woman is food.(女性是食物) 英汉语言中将女性喻为食物的说法比比皆是。英语中常用各式各样的食物来形容不同类型的女性。如用“peach(桃子)、plum(李子)、tomato(西红柿)、dish(一道菜)”喻指美丽漂亮的女性;用“cheese cake(奶酪蛋糕)、crumpet(松脆饼)”喻指的女性;用“a nut cracker(坚果脆饼)”喻指不受欢迎,让人厌恶的女性;用“cookie”喻指可爱的女性;用“chocolate box”喻指美丽但无个性的女性;用“fresh meat(鲜肉)”喻指新入行的;用“cherry”喻指处女。对女性的常用昵称有“honey、sugar、sweet”,义为“亲爱的,宝贝儿”。汉语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秀色可餐”一词了,它喻指女性姿色美丽诱人;用“樱桃小嘴”和“指如削葱根”等形容漂亮的女性;将女性比作豆腐,“吃豆腐”就是指男性占女性便宜。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是食物”概念的例子: (24)I am so proud of you, my sweet!(我为你感到骄傲,我亲爱的!) (25)I know how to make you feel better, sugar. I'll tell you a story.(宝贝,我知道怎么能让你感觉好些,我给你讲个故事。) (26)I must say his latest girlfriend is a peach.(我得说他新交的女朋友十分漂亮。) (27)Good Food! Delicious Women! (28)不要去夜总会,那里只有一大堆方便面。 (29)这位姑娘真漂亮,真是秀色可餐啊! 这些表达突出了女性与食物可口美味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但实则反映了女性被动、低下的地位,因为在男性眼中,女性只是食物而已。 (五)概念隐喻:Women are goods.(女性是商品) 在英汉语言中,还习惯以商品或物品喻指女性。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女性都被视为商品或财产,是可以被随意“卖掉”或“丢掉”的。英语短语“marry off(嫁女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与短语“sell off”类似,很容易使人想到将某物被卖掉。而汉语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也是典型的将女性看作物品的例子,它将嫁出去的女儿的地位喻为像泼出去的水一般低微,从而看出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是商品”概念的例子: (30)Mrs. Brown was anxious to marry off her five daughters.(布朗太太迫切想把五个女儿都嫁出去。) (31)She is nothing but a pretty doll.(她只是一个美丽的玩偶。) (32)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33)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34)打老婆、骂老婆,手内无钱卖老婆。 (六)概念隐喻:Woman is evil.(女性是邪恶的) 女性除了有美丽漂亮这些特征外,在英汉语言中也常与邪恶、罪恶等概念联系起来,女性被视为不详的人,会带来灾难。在西方,女性被认为是万恶之源。《圣经》中,夏娃引诱亚当吃了禁果,致使他俩被逐出伊甸园;希腊神话中,美丽的潘多拉因好奇打开了装满罪恶的盒子,将灾难和邪恶散布人间;厄里斯为了报复,挑起了特洛伊战争。在中国,女性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会祸国殃民。典型的就是将夏商周三代的亡国分别归结到“妹喜”“妲己”“褒姒”身上。还有杨贵妃、陈圆圆也都是“红颜祸水”的例子。 英汉语言中表达“女性邪恶”概念的例子: (35)No devil is so bad as she devil.(魔鬼也没有女人那么坏。) (36)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tan.(女人是撒旦设下的陷阱。) (37)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女人是万恶之源。) (38)Woman has no souls.(女人没有灵魂。) (39) A nice wife and a back door often make a rich man poor.(漂亮妻子和后门往往使富人变穷汉。) (40)最毒妇人心。 (41)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42)折夫成城,折妇倾城。 (43)菜刀不磨成死铁,女人不打成妖孽。 三、结语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由于中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因此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也体现在了英汉语言中。要从根本上消除语言性别歧视,有待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歧视现象会逐渐减少并消亡。 参考文献: [1]李.谈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与发展[J].南宁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8,(1):94~98. [2]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6):26~28. [3]李智涛.语言性别歧视在英三语中的体现――基于隐喻视 角的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3~136. [4]张培芳.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J].洛阳工业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2~55. [5]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3):14~16. [6]吴依婷,占良颖.认知隐喻视野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初探[J]. 鸡西大学学报,2011,(5):118~119. [7]郑珂.隐喻视角下的英语语言性别歧视[J].台州学院学报, 2009,(5):43~47. [8]陈颖聪.英汉隐喻概念中性别歧视的语言体现及成因[J].江西科 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77~81. 美丽的歧视篇2 20世纪20年代,随着反种族歧视斗争的高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爆发,旨在彰显“黑色即美”的艺术审美及民族精神。这一时期,黑人女作家们纷纷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种族歧视的抗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崛起,以托妮•莫里森和爱丽丝•沃克为代表,她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将黑人本身作为最重要的读者群,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黑人土语,使这些作品更加贴近黑人的生活,也激发了黑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边缘文化的身份,成为抵制美国主流话语的文化策略,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黑人女性也完成了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坚定了追寻族裔文化传统的脚步,并推动了黑人种族文化在美国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所受的第二重压迫就是性别歧视。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是主宰,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一切重要事务,男性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是女性形象服从于男性的价值取向和主观想象。许多男性作家塑造出性格各异的女性,但这些女性形象大多以男性的标准和范式来欣赏和构建,从而打上了男权的烙痕。 女性处于边缘化地位,在男性话语权的主导下,成为“他者”或“跟随者”,女性文学作品也受到男性话语权的影响与支配。女性本来就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而黑人女性则更加悲哀,她们既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还是黑人男权的牺牲品。黑人男性在社会中遭受歧视,往往把愤恨发泄在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身上,而黑人女性则无处发泄,默默地承受命运。长达几个世纪,文学界对黑人女性的塑造不是忽视,就是模式化。19世纪以后,西方女权主义风起云涌,推动了黑人女性的觉醒,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也随之诞生。黑人女性的觉醒突出表现在她们对精神解放和独立自由的追求,表现在她们为与男性共享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奋斗。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以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等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塑造了很多觉醒的新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真实丰满,光彩夺目,和男性及白人女性相比毫不逊色。她们以文本作为抗争,颠覆了被白人和黑人男性设定的边缘身份,重新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完成了从“沉默的客体”到“话语的主体”的嬗变。早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自叙体小说为主,其特征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讲故事的方式倾诉压抑在内心中的痛苦。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可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奴隶制时期,当时的黑人生活暗无天日,受尽折磨,靠创造民谣和诗歌来治疗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并表达自身的反抗,这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1746年露西•特瑞创作的《监狱之斗》和1773年菲丽斯•维特利创作的《各种题材的诗歌:宗教和道德》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19世纪,黑人女性找到了更适合表达心声的方式,那就是自叙体小说。出身奴隶的黑人妇女,受教育机会极少,因此书面语写作很吃力。自叙体小说可以用生动的口语来写作,极大方便了她们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如实记录了黑人女性在当时的经历,并明确表达出她们的心理诉求,受到黑人女作家的喜爱,并逐渐发展成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写作方式。哈丽特•E•威尔逊于1859年创作的《我们的尼格,或一位自由黑奴的生活经历》,触及白人与黑人通婚的敏感问题。哈丽特•雅各布以笔名琳达•勃兰特发表《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号召黑人为废除蓄奴制而斗争,成为早期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3]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南方的蓄奴制被废除,但黑人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善,种族歧视仍十分严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探索中继续前行。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19~20世纪之交迎来第一次繁盛,这一时期知识型黑人女作家崛起,她们的突出特点是宣扬黑人文化,作品中展露的批判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锋芒前所未有。弗兰西斯•哈珀于1892发表了《劳拉•勒劳依:消散的阴影》,该书在较长时间内被认为是第一部黑人女性长篇小说。书中的混血女奴劳拉被联邦军队解救后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她放弃白人的求婚,与黑人医生结为伴侣,共同投身废奴运动。小说塑造了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学识和风度的黑人形象,与以往黑人女性文学中的传统黑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4]安娜•库柏以散文集《来自南方之声》(1892)唤起民众对黑人女性教育的重视。葆琳•霍普金斯的小说《毁灭的力量:一部展示北方与南方黑人生活的罗曼史》(1900),从财产、性道德、政治等多维度探讨了黑人妇女的生存现状。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杰西•雷德蒙•福赛特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等杰出的黑人女作家。福赛特的小说《棣树:一部美国人生活的小说》(1931)中,女主人公是风度翩翩的中产阶级,一点也不比白人妇女差,好像是在对白人社会提出挑战。 赫斯顿则将源自非洲的黑人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1937)首次融入了黑人方言,在宣扬黑人文化的同时也是对白人英语规范的突破。赫斯顿塑造了一系列新黑人女性形象,对族裔文化的传播贡献卓著,成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者。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达到第二次繁盛期,从边缘文学的地位上升为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当代文学重要流派。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作家更加自信,她们笔下的黑人妇女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只表现黑人妇女的觉醒和勇气,转向了对自我的反思和人生的探索。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内心剖析使黑人妇女的文学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托妮•莫里森和爱丽丝•沃克等黑人女作家才华横溢,构建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辉煌。莫里森以《最蓝的眼睛》(1970)步入文坛,先后发表了《苏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娃》(1981)、《至爱》(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7)等作品,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她从黑人口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了非洲的宗教仪式、神话传说等元素,作品弥漫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莫里森透过笔端苦苦地追寻自我,探索黑人女性的未来之路,她传递出的思想厚重而深邃。爱丽丝•沃克以《紫颜色》(1982)蜚声文坛,这部小说揭露了种族歧视和黑人男性对妇女的迫害,强调妇女要独立自救和相互支持,深刻地诠释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此外,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1970)也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黑人女作家解构了白人的审美价值观,旨在追寻和塑造完整的黑人女性自我形象,并在文本语言上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峰。综上所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是生存在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夹缝中的黑人女性解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她们重新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构建自我的有力工具。在反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浪潮中,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作家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引领黑人女性走向光明的未来。 作者:刘浪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美丽的歧视篇3 >> 拉斯维加斯:国际变性人进行选美 《逃离拉斯维加斯》 迷失拉斯维加斯 走近拉斯维加斯 梦想之城 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博弈”之旅 拉斯维加斯的赌徒 夜游拉斯维加斯(上) 拉斯维加斯的狂欢 拉斯维加斯的世界 开到拉斯维加斯结婚 Las Vegas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拳王之夜 拉斯维加斯:不赌也好玩 拉斯维加斯的发财之旅 一美元玩转赌城拉斯维加斯 大公司的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的安全之谜 中国“款爷”豪赌拉斯维加斯 齐国、香港和拉斯维加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拉斯维加斯:国际变性人进行选美 拉斯维加斯:国际变性人进行选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去年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美后选美大赛,佳丽们分别来自亚洲的11个国家,另有德国和法国“美女”加盟。对于自己“终于逃出一副男人身躯,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女儿身”,每位“佳丽”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 24个国际美人个个相貌标致,身材高挑,举止文雅,楚楚动人。孰不知在一层华丽衣裳底下,他们在身上的几个部位,特别是在腰间,用胶纸捆扎了一圈又一圈,为的就是要突显出一副葫芦身形。竞选佳丽全是异装癖者,有些甚至上了手术台,是彻彻底底改变了性别的“人工美女”。在后台,她们忙碌又谨慎地处理脸部化装,梳整头上的假发。在更衣室这一边,几人穿上了华丽的晚装,或诱人的三点式泳装,在镜前搔首弄姿,大送秋波,比许多女人还要妩媚。 在泰国,变性是一件普遍被接受的“平常事”。南部的芭提雅更是远近驰名的声色场所不夜天,周末的活动、变性人歌舞表演更是通宵达旦,一场接一场地上演。 29岁的时装设计学生贾茜・罗杰来自新加坡。他在服军役的时候发现自己对男性感兴趣。“我发现自己喜欢男人,同时我要成为女人。在此之前我也怀疑过自己,但一直不敢正视此事,直到那一次。” 29岁的“印度西施”阿丽莎・拉妮拥有一副魔鬼身材,令许多女人自叹不如。“从孩提时期开始,我就爱穿我妹妹的衣服。”仔细瞧瞧拉妮,这个令男人垂涎欲滴的“女妖精”简直就齐集了美女该有的外在条件,惟一的破绽是在他喉间一条明显的2寸疤痕,出卖了他原本的男儿身。那是切除喉结留下的“证据”。事实上,也并非所有变性人都能够在变性之后美如罗杰或拉妮的。40岁来自巴黎的舍丽维・玲再怎样靠后天的易装打扮,或借手术整容塑身,虎背熊腰的他还是被人一眼看穿了是一个男人硬穿上了女人的高跟鞋。 新鲜出炉的“国际天后”“荣衔”最终由泰籍学院学生特丽灿德拉・佩查拉摘下,她获得7千美元奖金。夺冠后的她笑容灿烂,不急不缓地向观众挥手致谢,闪光灯连绵不绝打在她的身上和脸上,她以最自然的姿态说出了一句话:“我不认为自己比在座的女性更女性化,但是我的感觉肯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 去年9月,新加坡也成功举办了首届变性小姐选美大赛,此次选美大赛将意味着新加坡人社会意识的逐渐改变,渐渐消除了对变性人歧视观念。 9月27日,大赛主办人圣・莫加那鲁班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称,大约有13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选美大赛,13名变性人“小姐”精心打扮,在1.8米高的T型台上共同角逐新加坡首位“变性小姐”头衔。通过成功举办此次变性人选美大赛,我们从另一角度映射出目前新加坡人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正在改变,人们已摒弃传统的对变性人歧视看法。许多观众都带着妻子和儿女一同观看。值得一提的是,到场观众人数竟达到1300多人,这是超出我们原先预料的。所有参加比赛的变性“小姐”表演非常成功,而且专业性很强,她们用自己的演出证明作为一名变性人仍可以活得更精彩。大赛中,今年28岁的学生耶西―罗杰斯成功摘取“变性小姐”桂冠,她将得到5千美元的奖金,不久她还将代表新加坡变性小姐前往泰国曼谷参加全球变性小姐决赛。 美丽的歧视篇4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创作比较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非裔小说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赫斯顿出生于美国南方,南方的生活给予她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模式化的黑人女性形象,其女主人公不再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消极产物,而是以黑为美、积极寻找和追求自我的黑人新女性,开创了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传统。 艾丽丝・沃克(1944-),美国非裔小说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与赫斯顿一样,沃克也出生于美国南方,她将笔端触及被忽视和遗忘的弱势群体黑人女性,涉足黑人文学的禁忌――黑人内部的弊端,在作品中反映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同时表现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尽管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赫斯顿的创作理念对沃克产生了巨大影响,两位作家的创作主题有诸多共性,她们通过作品探讨构建一个基于种族和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的途径。 1.创作背景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表现了黑人在种族压迫下的悲惨处境及他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著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黑人知识分子发掘黑人传统文化,颂扬黑人民族的智慧和伟大,揭露并抨击种族主义的罪恶,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与逆来顺受、忠心耿耿的传统黑人形象截然不同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黑人”的形象。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赫斯顿便是其中之一,她以黑人民族为自豪,不遗余力地弘扬黑人文化,在小说中使用黑人方言土语和黑人民俗文化,她的作品体现了“黑人性”。不过,与其他同时代的黑人作家相比,赫斯顿却显得格格不入,其他作家以反映种族歧视为黑人文学的当务之急,他们笔下的新黑人形象仅限于黑人男性,而赫斯顿却从女性的视角探讨女性、婚姻、家庭和社会。《约拿的葫芦藤》(1934)主要描写了皮尔逊牧师和妻子露西的婚姻;《他们眼望上苍》(1937)以珍妮的婚姻为主线,刻画了新黑人女性形象,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精神追求;《苏旺尼河上的六翼天使》(1948)描写了一对白人夫妇的婚姻,突破了黑人作家只写黑人的局限。改自圣经出埃及记故事的《摩西,山之人》(1939)影射了种族歧视,表达了黑人民族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种族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黑人文学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进入了以赖特为主的抗议文学时代,抗议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主旋律,赫斯顿及其作品因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而被黑人作家批评、排斥乃至遗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迅猛发展,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黑人文学兴起第三次高潮,同时,女权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使得黑人女性文学得到长足发展,艾丽斯・沃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同赫斯顿一样,沃克在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黑人内部的性别歧视和压迫同样不容忽视,《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1970)反映了黑人家庭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梅丽迪安》(1978)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黑人妇女梅丽迪安的成长历程。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发表于1982年,但在发表初期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作品受到黑人男性的强烈抨击,理由是她丑化了黑人男性形象。尽管如此,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沃克及其作品没有像赫斯顿那样销声匿迹,而是获得空前成功,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也应运而生,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宠灵的殿堂》(1989)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延伸,小说赋予新时代的黑人女性新的精神追求。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拥有快乐的秘密》揭露了非洲割礼习俗对女性身心的摧残,体现了妇女主义的人道关怀,表明作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其糟粕所持的否定态度。《父亲的微笑之光》则讲述了父亲生前使用男性家长的权威对女儿身心造成的伤害及死后真诚的忏悔,最终得到女儿的谅解,凸显了妇女主义的宽广胸怀。《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发表于二十一世纪,是作者在新世纪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黑人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小说的女主人公便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黑人女作家。 2.创作主题 和谐的生存是两位作家不懈的追求,也是她们共同的创作主题。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彼此平等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小说《摩西―山之人》中,赫斯顿勾勒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那是一个“更多均等机遇,上层和底层间差异更小”的国家[1]P75,表达了平等的理念。 2.1和谐社会――婚姻与家庭的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美好和谐的家庭始于和谐的婚姻。赫斯顿的第一部小说《约拿的葫芦藤》以约翰和露西的婚姻为主线。约翰和露西因爱结合,露西受过教育家境良好,她置母亲的反对于不顾执意嫁给出生卑微的约翰,婚后的她却丧失了自我,以丈夫为天,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一次次地原谅丈夫对自己的不忠,最终造成她人生的悲剧,露西直到临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赫斯顿的经典之作《他们眼望上苍》通过珍妮的三次婚姻进一步探讨了家庭和婚姻,珍妮的第一次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只是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婚后不久丈夫洛根就暴露出他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这种不平等关系导致第一次婚姻的迅速灭亡。与第一次婚姻一样,珍妮在第二次婚姻中被丈夫乔视为私有财产,乔竭力压制珍妮的自我,在这场婚姻中,珍妮虽然看似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这一切连同她自己都属于乔,这种附属而不是平等的关系决定他们的婚姻同样不会和谐。在珍妮的第三次婚姻中,甜点心将她视作独立的个体,他们情投意合,一起分享劳动和游戏的快乐,共同应对突发的灾难,平等的关系使珍妮的自我得以解放。《苏旺尼河上的六翼天使》描写了白人妇女阿维的婚姻,阿维出身贫寒,胆小而且自卑,习惯依赖顺从丈夫,和丈夫关系疏远后,孩子成了她全部的精神寄托,但大儿子的死、女儿和小儿子的陆续离开使她几近崩溃。家乡之行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她决心为自己而活。赫斯顿通过几对婚姻关系的描写,凸显了平等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对于女性来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不能成就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婚姻仅以爱情为基础也不够,和谐家庭的关键在于平等,女性不能在婚姻中丧失自我。 与赫斯顿一样,沃克也探讨了婚姻与家庭。《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描写了格兰奇和儿子布朗菲尔德的婚姻,揭示了种族歧视给黑人家庭关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由于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造成的不公,格兰奇难以承受,却无力抗争,他通过对妻儿实施家庭暴力发泄自己的怨气,妻子玛格丽特因缺乏丈夫的关爱变得堕落,格兰奇离家出走后,她选择了自杀,这一切给他们的儿子布朗菲尔德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创伤,也造成他人格的缺陷,长大后的布朗菲尔德爱上了梅姆,爱情的力量使他决心为了家人努力工作,然而他干得越多债也越多,心理失衡的他开始重蹈父亲的覆辙,对妻子拳脚相加,善良的梅姆默默忍受这一切,最后死在了布朗菲尔德的枪口下。为了使孙女露丝不再遭受同样的命运,人性已经回归的格兰奇开枪杀死了儿子。《紫颜色》控诉了父权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摧残及家庭关系的影响。西丽在畸形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亲”在她十四岁时了她,“父亲”玩腻她后将她送给鳏夫某某先生。西丽对丈夫唯命是从,不敢有半点怨言,她的逆来顺受换来的是丈夫变本加厉的欺凌。在某某先生情人莎格、妹妹耐蒂和周围其他女性的影响下,西丽最终找回做人的尊严,而某某先生也随之发生变化。小说中某某先生的儿子哈坡受家庭影响,认为女人就该像西丽那样听命于男人,而妻子索菲亚却不是,婚后原本幸福的他开始自寻烦恼,最后好端端的一个家庭给毁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亲鲁滨逊则以爱的名义控制女儿,大女儿爱上了孟多少年偷尝“禁果”而遭其毒打,小女儿由于目睹了这一切,对男性产生恐惧心理,父亲的举动给整个家庭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女儿的人生悲剧,父亲死后意识到爱不是控制和占有,他的灵魂开始了救赎之旅。与上述几部小说不同的是,《宠灵的殿堂》主要描写了已经摆脱种族和性别歧视的两对黑人夫妇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濒临破裂,小说探讨了婚姻的和谐离不开双方精神的成长。 无论是赫斯顿笔下的露西、阿维还是沃克笔下的梅姆、西丽,她们的隐忍与善良没有给她们带来婚姻的幸福,其原因在于婚姻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要打破这种的局面,女性需要成长,找回独立的自我,露西意识到了,但为时已晚,珍妮和西丽做到了,最终获得了幸福。与赫斯顿相比,沃克认为和谐的两性关系不仅依赖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需要男性人性的回归,更需要双方精神的成长,她笔下的格兰奇、某某先生及鲁滨逊都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并最终改变。相较于赫斯顿,沃克不仅揭示性别歧视造成了家庭不和谐,而且揭示家庭的和谐只有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家庭和谐就永远得不到保障。 2.2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不仅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要保持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类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他们眼望上苍》有这样经典的一幕,珍妮仰面躺在梨树下,“她看见一只带着花粉的蜜蜂进入了一朵花的圣堂,成千的姊妹花萼躬身迎接这爱的拥抱,梨树从根到最细小的枝桠狂喜的战栗,凝聚在每一个花朵中,处处翻腾着喜悦”[2]P13。珍妮、蜜蜂与梨树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这是珍妮穷其一生苦苦追寻的人生境界。珍妮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而她的前两任丈夫对自然都有控制和占有欲,自然在他们眼中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一任丈夫洛根又老又丑,凭借他的60亩地娶到了漂亮的珍妮。第二任丈夫乔大量购买土地,砍伐树木,发展城市,为的是成就他当大人物的野心。只有第三任丈夫甜点心带着珍妮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使珍妮实现了人生追求。但是甜点心忽略了一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必须尊重自然。飓风来临,大沼泽地的印第安人尊重自然规律,成功抵达安全地带,而甜点心则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摩西,山之人》则直接将摩西尊为山之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摩西的启蒙老师门图更是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深谙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重要性,而《苏旺尼河上的六翼天使》中的阿维最终也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走向新的生活。 与赫斯顿一样,沃克在她的作品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唇齿相依、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紫颜色》中,西丽与自然有着本能的亲近,当“父亲”揍她的时候,她将自己幻化成一棵树,树成了她的庇荫,给了她在恶劣环境中活下去的勇气。莎格也热爱自然,把自己看做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砍一棵树的话,我的胳膊也会流血”[3]P132。小说借耐蒂的非洲之行介绍了奥林卡人对于屋顶大叶子树叶的崇拜,那里的“茅屋是圆的,有墙,还有个用屋顶大叶子树叶铺成的圆顶”[3]P154,圆形意味着和谐圆满,白人殖民者的到来使这一切化为乌有,他们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砍掉了奥林卡人崇拜的屋顶大叶子树,给奥林卡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显然,沃克对自然界的关注在深度和广度上已超越赫斯顿,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更深层次的思考,她所提倡的妇女主义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和谐生存,这点在《宠灵的殿堂》中得以进一步体现。《宠灵的殿堂》是一部时空跨度极大的小说,小说中的丽丝有多重前世身份,白人、黑人、男人、女人和动物,她得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例如:当她是小矮人的时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一种生活模式,一切是那么美好,直到占有观念出现;当她是成年狮子的时候,因为男性嫉妒女性与动物间的亲密关系生活变得不再安宁。小说的另一主人公范妮热爱自然,只有居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她选择在峡谷中居住,与绿树和动物共享一片蓝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紫颜色》一样,《宠灵的殿堂》也描述了殖民主义对非洲资源的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大量森林被砍伐,动物面临灭绝。《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的主人公凯特在经历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漂流和热带雨林之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领悟,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心灵得到了净化。 赫斯顿和沃克都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她们笔下的人物在自然中精神得到升华。赫斯顿提倡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沃克与之呼应,并在此基础上呼吁人类关注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3.结语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是和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和谐,家庭和谐只有在社会公正中才能实现。赫斯顿规划了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沃克积极响应,为其添色,使之成为一座花园,花园里“不同颜色的花朵代表不同的种族”[4]Pxi-xii,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竞相斗艳。 参考文献: [1]Zora Neale Hurston. Moses, Man of the Mountain[M].Harper Perennial.2009. [2][美]佐拉・尼尔・赫斯顿.王家湘,译.他们眼望上苍[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3][美]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Walker,Alice.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Womanist Prose.[M].San Diego:Harcourt Brace,Inc.,1984. 美丽的歧视篇5 关键词: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语用歧义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歧义出现在各种语言中并涉及语言的许多方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作不同分类。由于歧义现象源于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将有助于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1] 一、歧义的含义 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阐释。哲学家Plato认为歧义是诡辩的主要成因和错误的推理。Herndon根据生成语法将歧义句定义为有相似表层结构但是深层结构不同的句子。Paul Grice 从会话含义方面解释了歧义:歧义的句子是说话者在说话时故意带有言外之意并希望听者能够理解这层含义。在中国,歧义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语言错误,50年代后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传入,许多学者才对歧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张克礼指出歧义就是有多种含义多种理解。秦红林认为,当一种表达可以进行语法结构分析并且语义合理,但是有多种深层结构,则是有歧义的。邱淑德将歧义定义为语言结构和含义的特殊关系,歧义句有着相同的句子形式但是多种含义。 二、英汉歧义的主要类型 (一)、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主要源于同音词和超音段特征,例如停顿、重音、语调等等。作为汉语和英语里的常见现象,同音词经常引起歧义,甚至有趣的误解。例如: 1)“I had a round of golf with my wife this morning.” (“今早和我老婆打了一场高尔夫”) “Which won?”(谁赢了?) “Which one?” thundered the husband, “how many wives do you think I have?” (丈夫勃然大怒:“哪一个?你以为我有几个老婆!”) 这段对话里的歧义源于一个同音词“won”和“one”,虽然发音相同,含义却相差甚远,引起了听者的误解。同样,汉语里 “qíshì”这个发音可以代表“歧视、骑士、奇事”等不同词汇。 英语单词中也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之分,重音对于区分词义,词性以及语义都有重要作用,但有时重音也能触发歧义。例如: 2)There is a bluebottle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一只青蝇。 There is a blue bottle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一个蓝色的瓶子。 (二)、词汇歧义 世界上的物体是无限的,但是一种语言的词汇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给每个物体命名。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考虑,很多语言都会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研究表明,词汇歧义主要由多义词引起的,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3)Ann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Ann正在找“眼镜”,或者是找“玻璃杯”。再看一下下面的汉语句子: 4)山上有许多杜鹃。 这里的“杜鹃”既可以指“杜鹃花”,也可以指“杜鹃鸟”。 (三)、句法歧义 句法歧义指具有相同表层结构但是深层结构的句子。例如: 5)John greeted the beautiful girl with a big smile. 在这句话中,介词短语with a big smile在句法深层结构中不同的位置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如果其作为状语修饰greeted,本句话将翻译成“John面带笑容和那位美女打招呼”;如果将介词短语修饰“girl”,那么这句话则可以理解为“John和那位面带笑容的美女打招呼”。同样,句法歧义也会出现在汉语中,例如“小丽和小明的妈妈”既可以理解成“小丽和/小明的妈妈”也可以理解成“小丽和小明两人共有的妈妈” (四)、语用歧义 Donnellan认为语用歧义作为歧义的一种类型无处不在,因为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随时都有产生歧义的可能,同一语言形式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引起歧义。例如: 6)My car has a flat tire. (我的车胎没气了。) 这句话如果是车主在汽车修理站说的,那么听话人汽修工就可以推导出他的语用含义是请求——请求帮助修补漏气的轮胎;但是如果是车主在大街上被交警质问为什么乱停车,那么上面的句子只是适合语境的回答,承担着解释的语用功能。 歧义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经常会造成误解给交流带来不便。通过以上对中英歧义的研究,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消除歧义,进而使语言更加具体、清晰;同时我们还可以巧妙运用歧义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实现良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莉娟,《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 和春芳,英语歧义及其语用功能[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美丽的歧视篇6 在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原因,也就成就了现在的一个名词——少数民族可以加分(在高考),理由是少数民族的学习条件不好。这给了我这样一个想法:乡镇的学习条件跟大城市此起来是否存在巨大的差距呢?那为什么没有“加分”这个概念?这个解释或许无法寻找。那我想问问歧视真正的含义。 1960年罗马奥运会拳击冠军——美国黑击手卡修斯-克莱(即日后举世闻名的拳王——-阿里)因为是黑人,他曾被一家餐馆拒之度外,即使他说明了自己是奥运冠军。 “赤脚大仙”英籍18岁的南非运动员——佐拉-巴德,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与美国中跑皇后--玛丽-德克尔争夺女子3000米金牌时,玛丽-德克尔意外踩到巴德的脚,倒在跑道上,顿时观众席上骂声四起,指责巴德的粗暴行为,是巴德为了阻止德克尔超越自己的手段,更让人愤怒的是连德克尔自己也把自己的一腔怨恨指向巴德,(因为此事让德克尔失去了夺冠的机会)而巴德却有口难辩,从此在运动场上销声匿迹。 再翻开历史的页张,英国对外贸易的手段——黑奴贸易,那是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不可估量的破坏。 种族歧视!一个值得社会震撼的字眼。不知是否会激起人类内心深处的感触!哪怕那以成为历史!人类何时才能真正学会尊重? 美丽的歧视篇7 一、保护自然 在爱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中,黑人女主人公西丽饱受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常常把自己与树木联系在一起。某某先生对待西丽就像对待“骡子”,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而此时,可怜的西丽却甘受,麻木不争,心如死灰,身如木头。她甚至安慰、劝告自己:“西丽,你是一棵树。”[1]树木粗壮高大、生命力强,是可以依靠的对象,所以它能给女性以力量,是男权社会中身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可依靠的坚强后盾。爱丽丝•沃克的散文集《以文为生》告诉我们,要想结束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真正建立起一个男女平等、没有种族压迫的世界,仅仅靠揭露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是不够的,还要将自然、性别和种族三者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爱丽丝•沃克意识到了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摧残、压迫的状况,并且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自然与人类的弱势群体是一样的。自然受到压迫,女性受压迫,有色人种受压迫,其本质是相同的。在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作者表现出一种明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掠夺与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相同,都是由男性统治造成的。在爱丽丝•沃克眼中,性别、种族和自然三者之间,既紧密相关又相互协调。三个系统具有同质性,它们平等地互相联系着,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就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这样大自然才能给人以丰厚的回报。当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人类将无以为继、无以为生。只有认识到这些,人类才能真正自觉、积极、主动地关注自然,爱护自然,使自然在人类的爱护和关照下不断自我修复,使人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者其实是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理论观,那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互惠、和谐。人与自然应该是伙伴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二、关爱女性 生态女性主义把生态保护问题与女性解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综合解决,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在《紫色》中,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掠夺和索取,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千百个像奥林卡这样的村子正在清除道路两旁的树林,改种橡胶树。”[2]黑人受到压迫,黑人女性更是受到非人的摧残。西丽命途多舛,身心备受煎熬,与她的命运相对应的是,动物被赶尽杀绝,植物被统统除掉,生态遭到毁灭,环境受到破坏。女性和自然都受苦受难,受尽折磨;女性和自然都在流血,都在哭泣。当人类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增强时,社会已前进了一大步;当男女平等,女性与男性拥有同等权利时,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西丽在实现了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得到初步解放之后,与妹妹耐蒂久别重逢,满心喜悦,心情特别高兴。这时,“天气很好,万物生长,沿着大陆都是百合花、长寿花、郁金香,还有各种各样早春的小野花”[3]。西丽和耐蒂的重生,象征着黑人女性取得了初步解放。在她们眼里,“阳光明媚”“春回大地”“太阳特别好,照得我们暖洋洋的”[4]。她们眼里的世界也是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她们像花儿一样灿烂地开放,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尽情歌唱。人与自然,女性与阳光、鲜花融为一体。爱丽丝•沃克在多部作品中表现了鲜花、女性、大地,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她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中写道:“不管是怎样贫瘠的土地,她都能培育出最美丽的花儿。”她对母亲的深情溢于言表,对花儿的爱怜跃然纸上,以自然主义的手法赞扬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男权压迫下的乐观天性。母亲开辟花园种植花草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而拥有花园则说明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善良的天性、非凡的创造力、智慧和灵性的赞美。喜爱花朵且拥有自己花园的女性都是乐观向上、开朗阳光的人。美丽的花园能折射出这位伟大的母亲乐于改善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心灵。不论人还是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完整生命中的一部分,体现了物我交融的思想。不少文学作品尽管都在描写女性的美貌和善良,但在光鲜描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这些作品大都以人类,尤其是男性为中心,很少以女性与非人类的自然事物为中心。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女性只是一朵浪花、一个点缀,甚至只是可有可无的牺牲品;自然只是一个场所、一个背景,最多是供人们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无生命的道具。女性和自然同属被贬低、被压迫、被统治的对象。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与自然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自然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就不可能实现。生态女性主义把性别与自然结合起来,在弘扬人伦道德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伦理道德,倡导尊重女性,呼吁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掠夺,甚至破坏生态,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如果男权对女性压迫欺凌,那么社会将会变得错乱、无序。爱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不但为女性解放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类要保护环境,在解放女性的同时,解放自然、尊重生命,这样才能让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丽的歧视篇8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紫色,“针”;意象;妇女主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2-01 一、象征黑人民间艺术百纳被 紫色中的针意象最基本的寓意是黑人女性用来缝裤子纳被子的工具,用来指代作为黑人民间艺术的缝裤子和纳被子。她们在缝制被面时所采用的图案大多源自非洲文化传统,从内容上颠覆了白人文化形式,因此,在黑人女性主义者眼中,百衲被成了颠覆白人文化中心和黑人父权制的文本。一床被面通常由多个家庭成员的衣料拼成,因此百衲被又常常被视为一部黑人历史。 在艾丽丝・沃克的笔下,缝制百衲被成为黑人女性宣泄情感的出口,是建立自我的途径。女主人公们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把一块块破布剪成或长或方或三角形的小小的碎布然后运用她们的想象力把这些碎布拼缝成一张张漂亮的富有灵性的图案。体现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法接受教育的黑人妇女的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她们灵巧双手的创造力。和和布鲁斯歌曲一样,这种被称为“姐妹的选择”,正是在拼缝“姐妹的选择”的过程中这些姐妹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她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完成对自我的追求,与黑人男人和白人男女一道,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象征黑人妇女特立独行的性格 笔者认为针尖代表黑人女性反抗男性霸权和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针鼻的圆孔外形像女性的子宫,二者结合象征着黑人妇女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莎格。 芭芭拉・克里斯汀在《非洲裔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刻板到形象》中曾指出在白人和黑人男性眼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是刻板的印象,她们被刻画成或是忠诚的奴隶或是悲惨的高级或情妇。《紫颜色》莎格却勇敢地冲破了父权制的樊篱,颠覆了传统的黑人女性的形象。她是个敢说敢做、敢爱敢恨、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女人。她独立的个性及甜美的歌声使她经济独立,无需依靠任何男人。她是文中最具个性,最为独立的黑人女性。莎格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她蔑视父权制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拒绝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反抗父命,离开家庭,作为一名布鲁斯歌手四处游历,出入于酒吧等黑人女性被禁止的场所;她与某某先生相爱,没有结婚生了三个孩子。正因如此。莎格受到黑人群体的排挤和憎恨,在她生病的时候,她父母不肯接她回家休养,还咒骂她,镇上的人们也在传播谣言“连牧师也数落起她来了”。但是,这些流言蜚语并不能阻挠莎格追求自由的精神,她依然我行我素。莎格代表了黑人女性独立自由的精神,是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和身份的榜样。沃克把莎格刻画为信仰泛神论的布鲁斯歌手,传达她对黑人女性获得解放道路的探索,黑人女性要回归民族传统文化,增强自我意识,互相帮助,才能摆脱种族和父权制度的压迫,获得精神和经济上真正的独立。 三、象征着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双重压迫 针的两头象征着黑人妇女所受到的双重压迫。一头尖锐,一头平和,尖锐的这头矛盾可以调和走向团结,和谐圆满。美国黑人妇女既承受着来自外部―种族歧视的压力,又背负着来自内部―性别歧视的重辱。故事的主人公西丽的不幸就始于父亲被白人杀害。婚后,西丽在百货商店遇到自己的亲生孩子,白人店员的态度充满鄙视。索非亚原本开朗,勇敢,因拒绝作白人市长夫人的佣人而遭到白人市长和警察们的毒打。在三年非人的监狱生活中身心备受摧残,变成了沉默寡言且跛足瞎眼,满头白发的老女人。出狱后她还是给白人市长家做了十一年半的女仆,过着一种做牛做马的奴隶生活。其反抗导致了她的悲惨遭遇。种族歧视还延伸到黑人的祖籍地―非洲。 性别歧视是压在黑人妇女身上的另一座大山。正如贝尔・胡克斯指出的“黑人男性可能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但性别歧视让他们可以作为妇女的剥削者和压迫者”。在这种传统的父权思想影响下,黑人妇女大都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剧中主人公西丽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茜莉十四岁就惨遭“爸”的性蹂躏,并生下两个小孩。婚后她也未被x先生当人看待,时时承受着种种恣意的打骂,每天像骡子一样忍辱负重地麻木生活。身受父权思想毒害的还有莎格。莎格是作者刻画的理想的黑人女性形象。她漂亮,开朗,勇敢。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她也是臭名昭著的放荡的坏女人,连亲生父亲都不愿意承认她。为此,她不能和自己喜欢的男人结婚(西丽的丈夫阿尔伯特),但她却生下了他的孩子,还被怀疑她的孩子是和不同男人生的。莎格生活中的不幸,可以说与父权思想是分不开的。黑人男性和女性最终可以在爱中走向和谐。莎格和艾伯特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真爱。西丽促使某某先生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她并且向她求婚,哈泼不再试图以拳头征服高大的妻子,他逐渐理解和关爱妻子,索非亚又重新对哈泼有了感情。 参考文献: [1]Elain Showalter Sister's Choice: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M].Oxford:Claredon Press,1991 [2]于海燕.评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3). 阅读《美丽的歧视》一文,回答下面的小题。美丽的歧视 ①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打击,八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②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大伟忽然在校园找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了。 ③“祝贺你——”我说。 ④“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⑤“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⑥“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你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张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一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分数我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只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⑦三年后,我回到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⑧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⑨张老师说:“十八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能考上大学,我头朝下转三圈……” ⑩“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四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又在大街上遇到了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1.成绩倒数第五名的大伟怎么会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呢? 2.我提起大伟的事后,张老师为什么会突然老泪横流?试分析他此时的心理。 3.“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其中的“锋利刀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歧视”在文中会是“美丽的”? 4.当“我”给大伟讲完张老师的那席话后,他心理感受如何呢?(60字描写出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月考题 答案 1.美丽的歧视使大伟刻苦努力,最终考上大学。 2.因为他当年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已经将学生送上了成功之路,此刻心理完全没有被学生歪曲误解的“难堪”和“懊悔”,有的只是欣喜与自慰。 3.(1)歧视。 (2)因为张老师这种做法看似让学生难堪,但是他的用心还是完全为了学生的成功,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美丽的。(意对即可) 4. “略”。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高中散文800字:美丽的歧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1826.html发布于: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