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黔西南州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与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联合签署“关于共建黔西南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黔西南州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与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联合签署“关于共建黔西南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黔西南州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1、惠州市教育局网站
3、丝路故事|【微纪录片】穿越1035公里,中老铁路如何改变老挝?
会议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按照框架协议设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走深走实,保持开放心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加大协作力度,提升协作效能,深化协作成效,紧密惠州市与黔西南州教育协作,强化学校结对,努力实现学校结对全覆盖,增加教师选派人数,加强职教协作培养力度,深化教师培训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创新协作内容,全面完成规定动作,加入新颖互利共赢的自选动作,增强“组团式”协作力度,聚焦重点学校教育教学建设,集中教育力量,突出特色亮点,打造示范样板校,凝练教育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激发协作热情,纵深发展惠黔教育协作,全方位提升两地结对学校办学水平。要创新协作方式,强化两地先进教育理念的互学互鉴,加强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云平台开展线上公开课、评课、教学研讨、数字化学术讲座、考察观摩等,共享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教研体系、治校模式、职教技能等,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结合实际,融入到各地各校教育发展中,全力以赴,全面提升两地教育教学质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创新思路,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取得实效。 多方协作聚合力,创建教育“快捷键”。出台《黔西南州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成立信息管理中心,抽调专业人员对信息化及教育平台进行管理、维护、应用、推广。与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联合签署“关于共建黔西南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脱贫、教育均衡发展。 平台建设加马力,乘上教育“极速车”。一是以县为单位,通过“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模式,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来源“三个不低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统筹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25%的比例、每年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10%计提的教育资金中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标准,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网络和基础硬件建设已投入资金累计达4.6亿元。二是倾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四平台”(“海量知识资源”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数字化行政管理平台),形成大数据教育云。目前,已形成以兴义一中、兴义阳光书院、兴义一小、兴义四小为代表的在线直播课堂互动教学示范点,实现了名师与学生网上交流、校内教师与校际教师优质备课资源共享。 补齐短板解难题,跑出教育“加速度”。一是对学生家庭基本信息采集分析,有效识别贫困家庭,开展针对性资助帮扶、职业培训培养,努力实现教育一人脱贫一家。目前,已录入学生基础信息14528条。二是借助教育信息化“四平台”,组建网络同步课堂,将名师、优秀教师的现场授课实况实时传播,实现网络同步教学。目前已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3091次,受益学生27000人。三是运用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培训等手段,对教职工开展集中培训,解决经费紧张、课程管理难等实际问题。目前已组织500余名教职工参加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 多彩贵州网讯 (通讯员 潘家富 本网记者 金凤)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黔西南州教育人薪火相传,全州教育走过了璀璨生辉的历程。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让黔西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时代教育立州战略得以逐一全面实施。 “册望班”教育扶贫典范 2019年高考,兴义八中“册望班”学生册亨县弼佑乡洛江村覃继光以668分的高考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一经传播,“寒门贵子”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新媒体的报道刷爆了朋友圈。今年的“册望班”不只培养出一个北大的学子,本科率更是达100%。 “册望班”从2014年有考生参加高考到目前为止,合计参加高考考生570人。本科上线情况:本科上线566人,平均上线率98.77%,其中:一本上线395人,平均上线率69.30%;二本上线171人,平均上线率30.00%。录取情况:本科以上录取录取本科563人,本科平均录取率98.77%,其中:一本录取349人,平均录取率61.23%;二本录取214人,平均录取率37.54%。 “册望班”的创建,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典范。 提质增效为学生圆梦今朝 在“册望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2019,全州高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建国之初相比,教育教学质量已取得质的飞跃。 据《黔西南州教育志》载:1949至1950年,高中在校生仅82人;1978至1979年,高中在校生12783人,1978年高等学校共录取554人,其中本科323人,专科322人。 2019年,黔西南州高考共录取北京大学16人,清华大学13人,军事院校录取29人,本科以上上线人数比2018年增加1219人,本科录取率51.15%,专科以上上线人数首次达到100%。 近年来,黔西南州始终坚持“教育立州·质量为本”为立教之本,坚定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全方位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从根本上解决“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开创了教育工作新局面。 以兴义六中为例,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深化教育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成绩卓著,发展迅速。 2019年,该校参加高考人数684人,一本上线103人,比去年增加13人;二本上线472人,比去年增加18人;本科上线人数575人,上线率增加5.68个百分点。 精准资助点亮贫困学子求学梦 “国家有这个优惠政策,我拿到通知书的第一时间就过来贷款了,国家政策还是很优惠的,让我能够好好读书,没有压力。”义龙新区杨慧琳谈到生源地助学贷款时高兴的说道。 杨慧琳的事例,是我州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点亮贫困学子求学梦的一个缩影。 截止8月20日,黔西南全州成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45万笔,贷款金额2.42亿元。 黔西南州构建了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所有学段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学生资助覆盖面逐步扩大,资助项目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学生资助的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 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不让一个高考家庭经济困难生因贫失学,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我州印发了100万份《教育惠民政策明白卡》,还联合制作了“教育精准扶贫微视通”,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易记化进行全面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截至目前,全州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45万笔,贷款金额2.42亿元。下达资助资金6.76亿元,资助学生68.05万人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计3.5万人。 “校农结合”助推产业革命 今年8月22日,望谟县郊纳镇邮亭村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红仪式举行。该合作社深入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学校”模式,全面深入推进“校农结合、产业调整、助农增收、助推脱贫”工作。 “校农结合”工作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助推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的创新之举,是教育扶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黔西南州通过不断摸索、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学校+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五心”(企业用心、孩子欢心、家长舒心、学校省心、政府放心)教育扶贫模式,实现学校学生吃上新鲜绿色食品、农民增收致富、企业成本降低,食材安全、资金安全和人员安全等一仗多赢目标。 2018年以来,全州采购农产品数量10.77万吨。其中:2018年全州累计采购农产品达7.16万吨(其中贫困地区3.60万吨);2019年春季学期,全州累计采购农产品数量达3.61万吨,其中贫困地区采购数量1.76万吨。对接采购农产品资金,2017年1.97亿元;2018年5.46亿元;2019年春季学期,采购金额达3亿元。 目前,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学校共1450所,覆盖学生总人数51万人次。全州“校农结合”学校对接签约的基地、合作社、公司或个人共2499个,覆盖贫困户1.23万户,为脱贫攻坚助农增收取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育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定心丸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易地扶贫搬迁则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之一。保障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就学,是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政治任务。 为解决好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有学上,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合力促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全州按照“规划优先、项目优先、经费优先”全力抓好教育项目建设,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子女入学提供学位保障,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截至2019年秋季学期,已投入使用149所(兴义市21所、兴仁市12所,普安县7所,晴隆县13所,贞丰县28所,望谟县13所,册亨县30所,安龙县11所,义龙新区14所)。新增学位53892人(兴义市7866人,兴仁市2941人,贞丰县6234人,普安县3326人,晴隆县6751人,册亨县10767人,望谟县3350人,安龙县5446人,义龙新区7211人)。 保障新市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百分之百入学,是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搬实住的重要抓手,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决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确保实现“义务教育保障”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 职业教育催生就业渠道新动力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州职业教育按照政府统筹、市场驱动、服务就业、聚焦扶贫的总体要求,按照“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办学思路,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格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2019年,全州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招生770人;全州脱贫攻坚“教育+人社+行业”培训就业州级培训共举办了三十三期,培训5600人次。 “感谢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在经营管理合作社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去后,我将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产业发展上,让村民增收致富。”参加农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万人培训行动示范班的学员杨琴如是说。 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助发展 宁波市育才实验学校的赵志华来到册亨一中不久,得知一名高三学生得重病,急需手术却因家庭贫困而拖着,他心急如焚。除了参加学校募捐活动,他利用微信等媒体,发动亲友、同事为这个孩子提供帮助,还风尘仆仆地赶回宁波筹款。经过多方努力,总共募集到7万余元爱心善款,基本补上了孩子手术费用的缺口。 而类似的对口帮扶实例在黔西南州教育界不胜枚举。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黔西南积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主动对接,强力度、挖深度拓广度,通过“请过来”学习培训和“主动去”对接帮扶,宁波向选派89名宁波市骨干教师和校长赴黔西南州支教、挂职;黔西南州累计安排80名中小学校长赴甬挂职、培训。 截至目前,甬黔两地624所学校结对,其中:州直学校4所,兴义市33所、兴仁市132所、安龙县50所、贞丰县121所、晴隆县101所、普安县56所,册亨县42所,望谟县58所,义龙新区27所。黔西南州每个县已启动实施1所普通高中(或中职)学校、1所薄弱初中学校或2所乡镇薄弱小学的“组团式”帮扶模式。组织开展“教育立州·宁波送教帮扶”校(园)长、骨干教师培训2600人次,远程培训全州教师。 宁波对黔西南州教育援助资金累计7489.98万元,捐赠教育物资累计522.926万元。 云端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覆盖 2018年,“金州教育云平台”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探索出一条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偏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路。 随着黔西南教育立州的发展战略,全州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应用,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智慧管理和智慧教学为抓手,建成“金州教育云平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云+端”应用,构建省内外向州、州向县、县向乡镇、乡镇向村小或教学点的送教服务体系和逆向交流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智慧教育模式,有效破解教育不均衡难题。 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覆盖率达100%;1.23万个班级接通光纤网络,覆盖率达90.5%,其中,1.11万个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完成率达90.3%,完成线上送课累计3000余节。全州1668所学校中已实名注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空间243万个,教师5.2万个,学生8.83万个,家长149.58万个。教师、学生、家长的实名注册率分别达95.8%、90.71%和92.83%。 望谟县郊纳镇中学梅老师说:“以前上公开课前心里没底,自从有了‘金州教育云’以后,每次的公开课就不再那么难倒人了,有几次都收获了听课专家组的好评。 学生家长吴某说:“通过平台‘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家校帮栏目,我可以在课堂记录上去看老师的板书,自己先学一遍,再辅导孩子。在空间上看看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有帮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金州教育人将全力推进新时代教育立州战略,以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迫于眉睫的紧迫感,以乘势而上的持续动力,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夯实基础,攻坚克难,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凝心聚力,续写昨天、超越今天、开创明天,再创黔西南州教育新辉煌。黔西南州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与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联合签署“关于共建黔西南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黔西南州以“互联网+”促教育转型发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1752.html发布于:2025-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