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齐民要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齐民要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

3、齐民要术

  [{"ID":42424,"Name":"农学"},{"ID":67165,"Name":"作物学"},{"ID":168859,"Name":"作物学史"},{"ID":169341,"Name":"〔古农书〕"},{"ID":169385,"Name":"《齐民要术》"}]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種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后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现一般称为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后世学者通过对其他史书和相关碑文的研究,逐渐对贾思勰的生平有了清晰的认识。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主要生活在北魏的后期,官至高阳太守(高阳究竟在何地,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北魏有两个高阳,一个在河北,一个在山东)。贾思勰生活的北魏后期政局混乱,战事频发,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统治阶层奢侈成风。当时的文人为了避祸,大多逃避现实,潜心佛学、玄学,不触及民间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贾思勰能够搜集历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亲自参加农牧业生产实践,并著书立说向大家传授,希望以此帮助平民百姓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让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这种爱民之心是很值得称道的。   关于《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学者在书中找到了两条线索:其一,书中提到“杜葛乱后”,连年饥荒,河北人民只靠吃干桑椹生活。杜指杜洛周,葛指葛荣,二人起事,攻占河北,百姓生活陷于水深火热当中。三年后,即公元528年,杜葛二人兵败身死。这次事变是贾思勰亲眼见到的,他的书应该是在事变之后写成的。其二,书中提到西兖州刺史刘仁之曾在洛阳试种区田,并告诉贾思勰说此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刘仁之于北魏出帝(532—534)时出任西兖州刺史,东魏武定二年(544)去世。根据这两个线索综合推断,《齐民要术》应写成于公元六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地域广大,气候、土壤、水源、农作物等问题,东西差异、南北差异都十分明显。因此,一部农书,还要弄清它反映的是哪个地区或区域的农业情况,否则就会产生误导。《齐民要术》中常常出现青州、齐郡、齐人、齐俗、济州等地域性名词,特别是作者常说“齐人”怎样怎样,这反映了他对家乡齐地的农业情况相当熟悉,也说明今山东是这部书涉及的重点地区。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并州、壶关、上党、井陉、朝歌、“河以北”等地区,就是现今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地区,加上山东在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说,《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记载了六世纪及以前我国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的生产状况及农业技术。   至于这部书的材料来源,正如贾思勰在《自序》中所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采捃经传”,即征引古书和当时著作中的文字记录。据近人胡立初考证,《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而且,对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特别是贾思勰征引的百余种书,有许多目前已经完全散佚,幸亏有《齐民要术》,才保存了它们的若干片段。“爰及歌谣”,即现存的口头传说。书中记有三十多条当时流传的谚语和歌谣。“询之老成”,即同时代富有农业生产实践的人所积累的经验。“验之行事”,即贾思勰自己亲自观察和动手得来的经验。有文献资料,有口述传说,有他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大大提高了《齐民要术》的实用价值,也让这部书成为当时最全面、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   我们该怎样读《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共十卷,九十二篇,十一万五千余字。“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记载了当时已掌握的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油料、纤维、染料等)的耕作、选育、栽培、保护的方法,及畜牧、渔业、酿造以至于烹调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广义的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当时平民百姓谋“资生之业”所必需的技术,已概括无遗。从这个意义上说,可称它为“农家知识大全”。   那么,面对这样一部专业性强、篇幅又大的书,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为我们提供的方法是:应该掌握重点阅读的原则:一、书的纲领性文章—作者的《序》,二、前六卷的农、林、牧、渔是主要内容,三、每篇又以作者本文为主要内容。   具体言之:   首先,《自序》是《齐民要术》一书的总纲和入门向导,它包括了写作的缘起、目的、思想体系、写作范围和方法等等,反映了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对全书的规划。认真阅读《自序》,对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齐民要术》十卷中,前六卷是农、林、牧、渔四业,是主要的;后三卷是副业,是次要的;最后一卷是南方植物,是附录性的参考资料。这样的主次安排,反映了作者对整个农业的一种看法。当然,这不是说后四卷不重要,只是初学者阅读要有一个先后缓急的安排。就酿造工艺和食品加工来说,后三卷有很重要的技术内容和史料价值;就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来说,卷十堪称我国最早的“南方植物志”。   第三,《齐民要术》的每一篇结构大致相同,由题解、正文和引用文献组成。题解在每篇的最前面,内容是解释篇中作为主题的动植物,介绍在古代及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物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乃至美丽的“辞藻”或“故事”,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对篇题对象有个一般性的了解。题解之后是正文,正文是《齐民要术》的精华。作者根据自己访问所得以及亲身的经验,详细记述了农、林、牧、副、渔各类产品的特点、生产过程,以及所涉及的技术知识。这些叙述,绝大多数都是首次见诸文字的第一手资料。正文后便是引用文献,即从文献中摘录相关的资料,对正文中的技术知识加以补充,并常常结合自己的体会经验,做一些批判性的鉴定。   题解、正文和引用文献,成为每篇组成的“三要素”。先把名物辨别清楚,然后再作针对性的论述,这之后,再援引二手资料作补充说明。这样的编写体例是贾思勰的首创,也为后世农书提供了范例。而三要素中,正文部分是核心,其他则是为核心服务的,初读此书者应以正文部分为重点。   《齐民要术》的科学成就和进步思想   作为一部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中记載了许多农业科学成就,包括华北旱作农业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细技术措施,种子处理和选种育种,播种技术、轮作和间混套种,动植物的保护和饲养,对生物的鉴别和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对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的广泛利用等多个方面。   除此之外,书中还包含着很多进步思想,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齐民要术》中体现着“农本”思想。“齐民要术”这个书名本身就是“农本”思想的体现,“齐民”就是平民百姓,“要术”就是谋生的主要方法,贾思勰写这部书就是为平民百姓规划和提供谋生的技能,从而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够丰衣足食。《齐民要术·自序》开篇就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要使民众安定守法,首先要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而提高生产技能则是富民的重要手段。他还列举了很多历史人物教导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事迹,作为治国必须以农为本的实例。   其次,《齐民要术》中体现着革新进取的思想。书的《自序》中说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始为牛耕”(其实牛耕很早就有,并不始自赵过,赵过是改进耕具和推广牛耕),使耕作技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西汉耿寿昌建议设置“常平仓”(起到调节和平抑粮价的作用),桑弘羊建议施行“均输法”(一种由政府征收和运输物品以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投机倒把的措施),贾思勰认为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利的革新方法。他还指出,神农是“圣人”,但神农不能造出犁,可是,用犁耕地比用原始的耒耜翻土,效率要高得多。言外之意就是圣贤即使功绩再大,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只停留在圣贤时代,而不向前进取,社会就没有进步和发展。作者在书中往往通过新旧对比,肯定新法的优越,这充分反映了他主张革新进取、反对落后保守的思想。   第三,《齐民要术》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比如在耕作方面,书中说秋耕要深,春夏要浅,初耕要深,再耕要浅。又如在播种方面,谷子、大豆、大小麦等,早种的播种量可以少些,晚种的播种量要多些。可以说,农业生产无时无刻不在与土、水、光、热打交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不好,好的可以变坏,处理得好,坏的则可以转化为好。这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和科学经验,就是要因时、因地、因物制宜,依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第四,《齐民要术》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农业生产不能违背客观条件,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便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书中说大禹治水不能使水向高处流,后稷种庄稼不能使谷子在冬季生长,不是他们没有本事,是其“势”不可能,这里的“势”就是指自然规律。贾思勰在很多地方都用注文的形式反复交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利弊得失关系,实际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法则。他还总结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道”就是自然规律,如果做事随随便便,不按规律,则会白费力气,而一无所获。   第五,《齐民要术》强调实践和积极劳动的重要性。贾思勰在《自序》中引用了一句谚语:“智如禹汤,不如尝更。”意思是即使有大禹商汤那样的智慧,终不如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高明。接着,他举例说: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孔子答道:“吾不如老农。”夏禹、商汤、孔子都是后世尊崇的圣贤,贾思勰提到这三个人,是要说明圣贤也没有“超人”的知识,他们脱离某些方面的实践,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也是不了解的,因此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道理正在于此。另外,贾思勰还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力可以不贫”,“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这是在强调人们要积极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获得成功、有所收获,就要切实地付出心血和努力。最后,《齐民要术》还强调节俭。勤劳后有了收获,但不能忘记节俭,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果实。这也是“勤”“俭”二字常常合用的原因。贾思勰在书中指出,粮食生产是艰难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知道爱惜,任情放纵,为所欲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历史上因为奢靡亡国的不在少数,历史的教训应该为我们所重视。(慧楠)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十卷。魏贾思勰撰。成书于后魏永熙二年至武定二年(533—544年)。   贾思勰,生平不详。出生、长大、终老的所在地为山东益都(今寿光县),北魏至东魏时人。做过高阳(约为今山东桓台东)太守,也是一个较大的土地经营者。曾到过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从事过农业、畜牧业。关于本书写作过程,自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即汇集农业历史文献,收集民间口头传说,请教老农,结合实践,从耕种操作起,到制造醋酱止,凡一切与农家生活有关的事情,没有不写上的。齐民即平民。   本书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专著。约十一万字。共十卷九十二篇。卷前有“杂说”一篇。卷一有耕田、收种、种谷三篇。卷二有谷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十三篇。卷三有葵、蔓青等蔬菜作物十二篇,苜蓿、杂说各一篇。卷四有园篱、栽树两篇,果树十二篇。卷五有栽桑养蚕一篇,竹、木及染料作物十篇,伐木一篇。卷六有家畜禽及养鱼六篇。卷七有货殖、涂瓮各一篇,酿酒四篇。卷八、九有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二十二篇,煮胶、制笔墨各一篇。卷十“五谷瓜果非中国物产者”一篇,引载了一百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南方植物志之一,还引录了六十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很多在北方也有),反映了作者的备荒、救荒思想。从题材上看,前两卷是狭义的农业,前六卷已将广义的农业生产全部包括在内,卷七和卷八上半部分,可说是农产品加工或家庭副业。卷九末二篇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本书征引的古书和当代著作有一百五十七种。其中:经部三十种,史部六十五种,子部四十一种,集部十九种,还有数十种无名可考。本书前三卷,基本上继承了《氾胜之书》。前九卷的整个布局,则得自《四民月令》的启示,并加强了农、工两方面的技术知识。从整体看,知识的广泛与丰富,却远远超过了这两部书。本书中保存了许多佚书。   本书所反映的主要农业思想是:从“农本观念”出发而阐发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提倡奖励农耕。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论述贯穿着以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主张靠人不靠天,“人定胜天”。人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尊重、掌握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遵循天时、地宜的客观规律和凭主观意志违反客观规律,两者结果完全相反。这是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按具体客观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思想,即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打破了机械地强调时宜的说法,而辨证地进行综合考虑。   本书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围绕怎样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的土壤特性来进行不同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总结了北方以耕耙耢为中心,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旱地耕作的系统经验,标志着旱地农作技术的成熟。同时,书中也表明:以粮食生产为主、辅之以多种经营的农业结构已完全形成。   在农具上:记载有二十余种,主要是北方旱作农具,已配套。突出的是犁和其它畜力牵引农具有了较大发展,整地农具种类增多。首次明确记载了畜力拉耙,使保墒技术大大提高。耧车已广泛使用。水田操作一般沿用旱作农具,没有形成农具体系。   在良种繁育上:辑录了西晋《广志》中的品种,补充了当代的品种。共记载粟类一百零六个,稻类三十七个,还有豆、黍等。概括了品种命名、分类标准和育种目标。强调选种、改良品种和保持良种纯度的重要性,总结了良种繁育方法,创造了种子单收、单打、单贮、单种的留种田。还指出品种的地区适应性问题。对于植物的遗传性、驯化性和变异性、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包括有性和无性)和定向培育等方面,都有正确的认识。   在土壤耕作技术上:记载了耙、挞的出现,它们是旱作技术体系臻于完善的关键之一。提出土壤耕作的具体要求并详细阐述。以“燥湿得所为佳”;“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犁条要窄小,要多次耢地);灵活掌握挞、辗方法;“锄不厌数”,强调中耕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锄了,已有锄、锋、耩等方式。并指出中耕除除草作用外,还有抗旱保墒、饶子多实的作用。   在大田作物的构成上:粟仍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品种和栽培方法记载详细。黍、穄、豆类作物地位提高,早稻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地位。已认识到豆类有后熟作用。经济作物有纤维、染料、油料、饲料等类,较系统地论述其生产技术自本书始。主张开辟肥源,记载了绿肥作物。   在耕作制上:集中反映了轮作制。记载了多种作物的轮作方式、作物轮作时的搭配,肯定了许多作物的前后茬关系,记述了北方的二十多种茬口和多种间、混作方式。将间、混、套作作为用养地结合、农牧业结合的措施。明确认识到其中作物与作物、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正确选配作物组合、发挥种间互利作用。采取了合理的田间配置方式。   在栽培管理上:最早论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播种期和最佳播种时间。记载了不同作物对土壤性质的不同要求,并和播期结合起来考虑,提倡适时早播。记载了播种形式、播种量和播植的密度与深度。已能进行种子发芽率的初步测定,用清水选种、晒种、浸种催芽方法提高发芽率。记载了防治病虫害技术,有农业防治,如轮作;药物治虫;诱杀虫;使用抗虫、雀的作物品种等。记载了压雪蓄墒、冬灌等。要求分别不同作物,适期收获。叙述了淮河流域等地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已出现稻田“烤田”技术。旱地推行井灌设施。   在园艺上:记载了三十一种蔬菜的栽培方法,大体反映了北方蔬菜的种类和构成,南方蔬菜缺乏系统记载。对栽培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要点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精细整地与作畦,粪大水勤,适时中耕与收获等。介绍了留“本母子瓜”作种等几项特殊的栽培技术和大麻子、韭菜子的新陈检别法。   在果树栽培上:记载了果树种类与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如繁殖方法、嫁接技术(嫁枣法),嫁树法和疏花首见于本书,葡萄的棚架栽培,防寒防冻(熏烟防霜)措施等。   在植树技术与造林上:论述了造林地的选择、苗木的培育和管理、林木立地的整理、栽植技术与林业经营等。   在蚕桑业上:总结了蚕桑技术,桑树压条繁殖、柘蚕饲养和种茧选择首见于本书,还记载了桑树品种和蚕的留种技术。   在畜牧兽医上:提出“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家畜役养原则。分述了马、羊、猪、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十分重视禽畜的选种和良种繁育,相畜术原则相当精辟,已认识到家畜远缘杂交后代的不育性。记载了传染病的防治和阉割术的发展,特别指出病畜要隔离。   在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上:较系统地总结了酿造技术,有酿酒醋、制酱豉。记载了“劁麦法”等谷物储藏法、蔬果保鲜技术和糟渍、蜜渍与酸渍的出现,记载了柿果脱涩技术。   本书写作态度严肃,征引材料均注明出处,文字口语化,重视实践与第一手材料。不仅引用了许多农谚,并且常引来作为问题的结论。但文字尚不够简约,引录了一些杂阴阳五行书等,不收录花卉栽培。后来的许多综合性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导致我国花卉栽培技术史缺少了一千年的材料。   本书所记载的大量农业知识中,有许多比世界其它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甚至十余个世纪。它的取材布局,也为我国后来许多主要农书所仿效,成为范本。其后一千多年中,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本书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   本书现存的最早刻本是日本高山寺所藏(1023—1031年)北宋崇文院刻本,刻于仁宗天圣年间,可能是初刻本,只残存五、八两卷。一九二二年的《四部丛刊》本是影印的一个明钞南宋本,是唯一完帙不缺的宋本,以后多次传刻。收入《隋书·经籍志》农家类。有湖湘刻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崇文书局》、《渐西村舍》、《观象庐丛书》、《尤谿精舍》、《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一九五七年科学出版社有石声汉今释本,一九六一年农业出版社有石声汉选读本,一九七五年科学出版社有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理论组选释本,一九七七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有广西农学院法家著作注释组选注本,一九八二年农业出版社有缪启愉校释本。在日本,对本书的研究,称之为“贾学”。本书于九世纪收入《日本国见在书目》,以后有多种版本流传。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合译了本书。近年(英)白馥兰将本书译成英文。
齐民要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157.html发布于: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