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导语】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在高一打好基础,只有在高一接触化学时学习到精髓,以后才能越学越容易。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实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6NH3·H2O=2Al(OH)3↓+3(NH3)2SO4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Fe=3FeCl2 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Cl2=2FeCl3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 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CaO高温CaSiO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Na2CO3+H2SiO↓ 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4Na+O2=2Na2O(白色)2Na+O2△Na2O2(淡黄色) 2Na+Cl2点燃2NaCl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浮、熔、游、响、红) 氧化钠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Na2CO3和NaHCO3 ①、与酸的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反应速率更快) ②、与碱的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③、与盐的反应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④、相互转化 2NaHCO3△Na2CO3+H2O+CO2↑(加热分解) Na2CO3+H2O+CO2=2NaHCO3(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导语】高一化学科目下册复习知识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高中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 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实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6NH3·H2O=2Al(OH)3↓+3(NH3)2SO4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Fe=3FeCl2 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Cl2=2FeCl3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 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CaO高温CaSiO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Na2CO3+H2SiO↓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_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4Na+O2=2Na2O(白色)2Na+O2△Na2O2(淡黄色) 2Na+Cl2点燃2NaCl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浮、熔、游、响、红) 氧化钠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Na2CO3和NaHCO3 ①、与酸的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反应速率更快) ②、与碱的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③、与盐的反应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④、相互转化 2NaHCO3△Na2CO3+H2O+CO2↑(加热分解) Na2CO3+H2O+CO2=2NaHCO3(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高一化学下册科目知识点复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2363.html发布于:202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