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背诵提纲

2、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3、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

4、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今天给大家分享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背诵提纲   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背诵提纲   老师每天都会分享优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觉得有用别忘了三连支持一下哦~~   电子版获取方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474607   高中复习资料:涵盖高中全科目学习资料-高中复习资料-高考总复习等电子版学习资料  2021-11-13 08:47:45文/尹乙晴   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点很多,很琐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参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要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要是在高一高二没有打好基础的话,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更是让同学们头疼。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由于文章篇幅受限,如需要完整电子版的同学在评论下方扣1~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1.公元前15世纪 希腊南部的迈锡尼等地形成新的文明。墓穴、城墙、王宫、文字等都说明迈锡尼文明的繁荣   2.公元前12世纪 迈锡尼文明衰弱下去   3.公元前11-前9世纪 希腊进入“荷马时代”,原始社会开始解体,进入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4.公元前8世纪中期 罗马城建立   5.公元前8-6世纪 在希腊制度瓦解的过程中,雅典城邦开始萌芽。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6.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在雅典进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7.公元前6世纪末 a.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这样就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他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b.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平民却少地或失地。共和国早期,平民不断与贵族进行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罗马法本身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此外,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往往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8.公元前5世纪 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9.公元前5世纪中期 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成为《十二铜表发》。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10.公元前3世纪早期 罗马共和国长期对外扩张,征服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11.公元前3世纪中期 罗马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   12.约公元前3000-前1400年 出现在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为后世留下了“迷宫”、剧场和线性文字等遗产   13.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14.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15.公元前338年 希腊北边的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征服了希腊,希腊城邦日益衰弱   16.公元前230年 秦王嬴政开始灭六国   17.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18.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19.公元1世纪后期 罗马帝国建立起三十多个行省   20.公元3世纪初 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与非自由民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高一历史的复习技巧   (一)功夫下在平时   对于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1. 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我的观点是你现在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   2. 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3. 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应该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他们也是从高考走来的,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一定有独到的经验.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二)历史的学习要有方法,没有方法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方法最重要。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啰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 2022高考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 关于历史会考知识点高中   ★ 历史知识点资料   ★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例7篇   ★ 2022人教版文综知识点归纳一览   ★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历史实质本质性质类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重点2021   ★ 高考历史备考必背的知识难点2021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家长转给孩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2059.html发布于: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