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2、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3、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中物理是理科中相对较难的一门学科,学好物理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学习方法,还要有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无忧考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2.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二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   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   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4.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四   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5.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设船头Vc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为圆心,以Vc为半径画圆,当V与圆相切时,α角,根据cosθ=Vc/Vs,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c/V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的。由mg=mv2/R或由==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8、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5.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1、热力学第二定律   (1)常见的两种表述   ①克劳修斯表述(按热传递的方向性来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②开尔文表述(按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a、“自发地”指明了热传递等热力学宏观现象的方向性,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能量的帮助。   b、“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是发生的热力学宏观过程只在本系统内完成,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力学方面的影响。如吸热、放热、做功等。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每一种表述,都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进而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3)热力学过程方向性实例   特别提醒: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在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如电冰箱;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条件下内能可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如气体的等温膨胀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违背宏观热现象方向性的机器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这类永动机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不可制成是因为其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熵是分子热运动无序程度的定量量度,在绝热过程或孤立系统中,熵是增加的。   3、能量耗散:系统的内能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办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纸带问题的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S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y/Sx=gt/2Vo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B、两物体发生形变;   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物体相接触;   B、相接触面不光滑;   C、两物体有形变;   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   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   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1-03   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2-15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4篇11-07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5篇12-05   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3篇12-15   高一必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0-08   高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三篇09-08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03-23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2-18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 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 (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   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   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 A -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原因: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1、定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发生_性形变(即是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_性形变。   3、方向:_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_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具体说来:(_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_簧两端的_力方向,与_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_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_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_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_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_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_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_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_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_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这一点跟绳是不同的。   (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行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断、   说明:   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   杆一端受的_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1.电容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C=Q/U,式中Q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①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跟电容器是否带电无关。   ②电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是F。   常用单位有微法(μF),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k是静电力常量;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   3.电容器始终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带电量不变。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6   1、功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   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点条件:v0(F为支持力)   (3)当v=时,F=0   (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实验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由此可知,无论Δt取何值,无论在什么时间阶段,Δt对应的速度变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变,则物体的 加速度不变。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在数学函数图象中,Δv/Δt叫做图象的斜率,故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加速度的大小。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的知识点总结08-16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02-15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08-04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1-03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2-16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0-08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0-18   高一物理知识点人教版精选总结10-08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07-28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08-04
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bay.com.cn/post/1151.html发布于:2025-11-13